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 好書推薦















選錄一則〈佛是甚麼〉

◎本篇要旨:明示修行淨土法門,以持名念佛方法入,首先應瞭解「佛是甚麼?」有何含義?方能如法解行,與佛相應。若能正見「佛」的意義,修行即能正確不偏,逐漸圓滿。本文舉出「佛」義有三,以茲說明,即:

一、指如來充滿慈愛(大慈悲心)之心。
二、指不執著於任何事、理之心。
三、指人人心中本來具足之清淨真如心。

各位蓮友,阿彌陀佛!
佛在憶念眾生,我們有在憶念佛嗎?一個誠心念佛、行佛的人,必然殷切的向佛學習。

若言念佛,「佛是甚麼?」我們如何識佛?一般修行念佛的人,都以稱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名號為主。然而,關於「阿彌陀佛」名號的由來及「佛」的意義,據鳩摩羅什所譯的《阿彌陀經》之記載,此佛「光明無量、壽命無量」,故稱「阿彌陀佛」。

其實我們稱念阿彌陀佛,亦如稱念十方三世諸佛,因為「佛佛道同、佛佛平等」。佛心清淨莊嚴,功德巍巍,佛待眾生平等無差別。
能深明佛義,念佛即能與佛功德相應。念佛不只口念,還須心行,故念佛、行佛,應不離清淨心用功,方能成就無上菩提。

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說:「念佛學佛的人有很多種,有的人喜歡念佛繞佛,有的人喜歡參禪打坐,有的人禮懺拜佛,有的實踐行佛,不管何種方式,你心中不斷觀想佛是什?樣子、淨土是什?樣子,經常觀想佛像莊嚴,思惟法義,自然佛常在心中。心中有佛,以佛心看待一切,世間萬象皆美,現前即成淨土。」一個能效法學習佛慈悲的人,舉凡言行舉止,待人處事,皆不離「謙恭、平等、慈悲、智慧」等美德,其人際關係必能和諧發展。

《金剛經》云:「須菩提,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」意謂佛陀說的法乃真實的、清淨的、實在的,不會心想與所言不同,乃內外一如,全然地符合自心所證。不會有誑語、妄語、輕薄之語。而我們念佛、行佛,也應做到不離「佛說的、人要的、淨化的、善美的。」那麼,到底「佛心」有哪些具體的涵義呢?以下列舉三種,以茲說明:

一、指如來充滿慈愛(大慈悲心)之心

《觀無量壽經》云:「以觀佛身故,亦見佛心。諸佛心者,大慈悲是;以無緣慈攝諸眾生。」意在開導念佛行者,應效法如來崇高聖潔的德行,隨時對一切眾生充滿大慈悲,以無緣慈施予關懷,攝受眾生。因為佛也是這樣待我們。

二、指不執著於任何事、理之心

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云:「不住一切處心者,即是佛心,亦名解脫心、亦名菩提心、亦名無生心。」菩提心全名為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。菩提心乃一切諸佛的種子,善法增長的良田,如能發起此心修行精進,當來必能早成無上菩提。要知道,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、菩提的根本,乃至行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;大乘菩薩道最初必須發起的大心,稱為發菩提心。而想求上生淨土者,也須發此菩提心。《無量壽經》卷下說,三輩往生的人,都應發起無上的菩提心。

三、指人人心中本來具足之清淨真如心

《菩薩戒經》云:「我本元自性清淨,若識自心見性,皆成佛道。」意為我人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無染的。如果能識得自心,見到清淨的自性,就能夠成就佛道。適才講了許多的道理,以下舉一則典故為喻。

有一位朱慈目居士對淨土法門非常有修持。有一天她特地去拜訪佛光禪師。
朱慈目問:「禪師!我念佛、拜佛已有二十餘年了,最近在念佛時,好像不太一樣了。」
禪師問道:「有什麼不一樣呢?」

朱慈目說:「過去,我在持佛號時,心中一直有佛性,就算口中不念,心中仍然覺得佛號聲綿綿不斷,那佛號聲就像泉水,會源源不絕的自動流出,沒有間斷。」

禪師言道:「這個很好,表示你念佛已經念到淨念相繼,與佛相應,找到自我的真心了。」

朱慈目說:「謝謝禪師的讚歎,但是,我現在不行了。我很苦惱,因為我的真心不見了。」禪師疑惑的問道:「真心怎麼會不見呢?」

朱慈目說:「因為我與佛相應的心沒有了(心中佛號聲綿綿不斷,淨念相繼的心);想要找也找不回來。禪師,我為此苦惱!能否請你告訴我,哪?才能找到我的真心呢?」

禪師言道:「你以為真心在哪裡?真心並不在任何地方,真心就在你自心中。」
朱慈目道:「為何我不知道呢?」
禪師言道:「因為你一念不覺,和妄想打交道,故真心就離開你了。」朱慈目居士聽了,若有所悟。

凡夫為何會迷惑,就是被虛妄的分別心覆蓋了真心佛性。故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前念迷即凡夫,後念悟即佛;前念著境即煩惱,後念離境即菩提。」

我們念佛應收攝心意,護念清淨心!使心不眷念過去,不妄想未來,不執著現在。過去的不管好或不好都已成為過去,未來的也還尚未到來,妄想什麼?所有的一切法都會改變。然而,對於未來的事,可以去計畫、努力。廣結善緣,以無所得心行布施,心清淨不染著;過去的事情,若未臻圓滿應加以檢討、改正,讓未來更美好。檢討後正念當下,精進辦道。

諸位蓮友,《金剛經》云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法,因緣和合的假有法,無常變化,了不可得,當務之急,唯有從當下創造善緣,未來方能感得善果。我們專心念佛、發心行佛慈悲,就是創造因緣,與彌陀四十八大願相應,真誠為一切眾生與樂拔苦,如此才是最殊勝。我們大家繼續念佛!

本書特色

由星雲大師專文推薦,全書為彩色印刷,內容闡釋阿彌陀佛是真理,他無量壽──超越時間;無量光──超越空間,培和尚以循序漸進的次第闡述意不顛倒的念佛功德及利益,進而如何在當下自利利他,現前實現圓滿之淨土。編排上搭配數百幅佛菩薩、蓮花、西方勝境等精采畫作,融合佛法與佛教藝術之美,尤其隨書附贈「歡喜念佛」CD及套書電子版雙CD,值得珍藏!

作者簡介

心培和尚

號慧瀚。台灣澎湖人。為臨濟宗第四十九代弟子,現任佛光山寺住持、佛光山宗委會主席。

善於梵唄唱誦,多次擔綱「佛光山楓唄讚頌團」主唱及副團長等職,並帶領至世界各地弘法演出。對戒會儀軌熟習,曾多次擔任佛光山在家戒會、短期出家修道會之開堂。亦擔任佛光山電視佛學院講師,並於佛光山禪堂、念佛堂,開示禪法及念佛法要。

自幼生長於佛化家庭,為人謙恭厚道,處事圓融,提攜後學,諄諄不倦。秉承星雲大師對佛教「制度化、現代化、人間化、國際化」的發展理念,致力推動人間佛教弘法事業。

心培和尚了然世間諸法瞬息萬變,唯有把握當下因緣,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,以「出世的精神,做入世的事業」,才能讓佛陀正法久住世間。著有「禪七講話」系列:《禪是甚麼》、《道在哪?》;「佛七講話」系列:《佛是甚麼》、《如何念佛》等書,編著有《歡喜抄經》一書。



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是本非常有意思的書﹐我覺得品質優良性能卓越、物超所值拉,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它的樣子吧



免出門深度

,真的不錯,內容精彩,
好看的宗教命理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全書的內容大意!

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是本不錯的宗教命理,誠意推薦給大家看喔!

看完心情愉快, 正能量滿滿, 大推! 在網路上很夯,人氣蠻不錯。

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曾在博客來 網路書店造成搶購熱潮。



  • 出版社:香海文化

    新功能介紹

  • 出版日期:2009/03/05
  • 語言:繁體中文


看完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,剛出版的時候我就已經在看了

博客來,博客來網路書店,博客來網路書局,博客來書店,博客來網路書店歡迎您

商品訊息功能:

免出門深度

  • 出版社:香海文化

    新功能介紹

  • 出版日期:2009/03/05
  • 語言:繁體中文


選錄一則〈佛是甚麼〉

◎本篇要旨:明示修行淨土法門,以持名念佛方法入,首先應瞭解「佛是甚麼?」有何含義?方能如法解行,與佛相應。若能正見「佛」的意義,修行即能正確不偏,逐漸圓滿。本文舉出「佛」義有三,以茲說明,即:

一、指如來充滿慈愛(大慈悲心)之心。
二、指不執著於任何事、理之心。
三、指人人心中本來具足之清淨真如心。

各位蓮友,阿彌陀佛!
佛在憶念眾生,我們有在憶念佛嗎?一個誠心念佛、行佛的人,必然殷切的向佛學習。

若言念佛,「佛是甚麼?」我們如何識佛?一般修行念佛的人,都以稱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名號為主。然而,關於「阿彌陀佛」名號的由來及「佛」的意義,據鳩摩羅什所譯的《阿彌陀經》之記載,此佛「光明無量、壽命無量」,故稱「阿彌陀佛」。

其實我們稱念阿彌陀佛,亦如稱念十方三世諸佛,因為「佛佛道同、佛佛平等」。佛心清淨莊嚴,功德巍巍,佛待眾生平等無差別。
能深明佛義,念佛即能與佛功德相應。念佛不只口念,還須心行,故念佛、行佛,應不離清淨心用功,方能成就無上菩提。

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說:「念佛學佛的人有很多種,有的人喜歡念佛繞佛,有的人喜歡參禪打坐,有的人禮懺拜佛,有的實踐行佛,不管何種方式,你心中不斷觀想佛是什?樣子、淨土是什?樣子,經常觀想佛像莊嚴,思惟法義,自然佛常在心中。心中有佛,以佛心看待一切,世間萬象皆美,現前即成淨土。」一個能效法學習佛慈悲的人,舉凡言行舉止,待人處事,皆不離「謙恭、平等、慈悲、智慧」等美德,其人際關係必能和諧發展。

《金剛經》云:「須菩提,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」意謂佛陀說的法乃真實的、清淨的、實在的,不會心想與所言不同,乃內外一如,全然地符合自心所證。不會有誑語、妄語、輕薄之語。而我們念佛、行佛,也應做到不離「佛說的、人要的、淨化的、善美的。」那麼,到底「佛心」有哪些具體的涵義呢?以下列舉三種,以茲說明:

一、指如來充滿慈愛(大慈悲心)之心

《觀無量壽經》云:「以觀佛身故,亦見佛心。諸佛心者,大慈悲是;以無緣慈攝諸眾生。」意在開導念佛行者,應效法如來崇高聖潔的德行,隨時對一切眾生充滿大慈悲,以無緣慈施予關懷,攝受眾生。因為佛也是這樣待我們。

二、指不執著於任何事、理之心

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云:「不住一切處心者,即是佛心,亦名解脫心、亦名菩提心、亦名無生心。」菩提心全名為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。菩提心乃一切諸佛的種子,善法增長的良田,如能發起此心修行精進,當來必能早成無上菩提。要知道,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、菩提的根本,乃至行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;大乘菩薩道最初必須發起的大心,稱為發菩提心。而想求上生淨土者,也須發此菩提心。《無量壽經》卷下說,三輩往生的人,都應發起無上的菩提心。

三、指人人心中本來具足之清淨真如心

《菩薩戒經》云:「我本元自性清淨,若識自心見性,皆成佛道。」意為我人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無染的。如果能識得自心,見到清淨的自性,就能夠成就佛道。適才講了許多的道理,以下舉一則典故為喻。

有一位朱慈目居士對淨土法門非常有修持。有一天她特地去拜訪佛光禪師。
朱慈目問:「禪師!我念佛、拜佛已有二十餘年了,最近在念佛時,好像不太一樣了。」
禪師問道:「有什麼不一樣呢?」

朱慈目說:「過去,我在持佛號時,心中一直有佛性,就算口中不念,心中仍然覺得佛號聲綿綿不斷,那佛號聲就像泉水,會源源不絕的自動流出,沒有間斷。」

禪師言道:「這個很好,表示你念佛已經念到淨念相繼,與佛相應,找到自我的真心了。」

朱慈目說:「謝謝禪師的讚歎,但是,我現在不行了。我很苦惱,因為我的真心不見了。」禪師疑惑的問道:「真心怎麼會不見呢?」

朱慈目說:「因為我與佛相應的心沒有了(心中佛號聲綿綿不斷,淨念相繼的心);想要找也找不回來。禪師,我為此苦惱!能否請你告訴我,哪?才能找到我的真心呢?」

禪師言道:「你以為真心在哪裡?真心並不在任何地方,真心就在你自心中。」
朱慈目道:「為何我不知道呢?」
禪師言道:「因為你一念不覺,和妄想打交道,故真心就離開你了。」朱慈目居士聽了,若有所悟。

凡夫為何會迷惑,就是被虛妄的分別心覆蓋了真心佛性。故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前念迷即凡夫,後念悟即佛;前念著境即煩惱,後念離境即菩提。」

我們念佛應收攝心意,護念清淨心!使心不眷念過去,不妄想未來,不執著現在。過去的不管好或不好都已成為過去,未來的也還尚未到來,妄想什麼?所有的一切法都會改變。然而,對於未來的事,可以去計畫、努力。廣結善緣,以無所得心行布施,心清淨不染著;過去的事情,若未臻圓滿應加以檢討、改正,讓未來更美好。檢討後正念當下,精進辦道。

諸位蓮友,《金剛經》云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法,因緣和合的假有法,無常變化,了不可得,當務之急,唯有從當下創造善緣,未來方能感得善果。我們專心念佛、發心行佛慈悲,就是創造因緣,與彌陀四十八大願相應,真誠為一切眾生與樂拔苦,如此才是最殊勝。我們大家繼續念佛!

本書特色

由星雲大師專文推薦,全書為彩色印刷,內容闡釋阿彌陀佛是真理,他無量壽──超越時間;無量光──超越空間,培和尚以循序漸進的次第闡述意不顛倒的念佛功德及利益,進而如何在當下自利利他,現前實現圓滿之淨土。編排上搭配數百幅佛菩薩、蓮花、西方勝境等精采畫作,融合佛法與佛教藝術之美,尤其隨書附贈「歡喜念佛」CD及套書電子版雙CD,值得珍藏!

作者簡介

心培和尚

號慧瀚。台灣澎湖人。為臨濟宗第四十九代弟子,現任佛光山寺住持、佛光山宗委會主席。

善於梵唄唱誦,多次擔綱「佛光山楓唄讚頌團」主唱及副團長等職,並帶領至世界各地弘法演出。對戒會儀軌熟習,曾多次擔任佛光山在家戒會、短期出家修道會之開堂。亦擔任佛光山電視佛學院講師,並於佛光山禪堂、念佛堂,開示禪法及念佛法要。

自幼生長於佛化家庭,為人謙恭厚道,處事圓融,提攜後學,諄諄不倦。秉承星雲大師對佛教「制度化、現代化、人間化、國際化」的發展理念,致力推動人間佛教弘法事業。

心培和尚了然世間諸法瞬息萬變,唯有把握當下因緣,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,以「出世的精神,做入世的事業」,才能讓佛陀正法久住世間。著有「禪七講話」系列:《禪是甚麼》、《道在哪?》;「佛七講話」系列:《佛是甚麼》、《如何念佛》等書,編著有《歡喜抄經》一書。

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















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推薦,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討論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比較評比,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開箱文,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部落客

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
那裡買,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價格,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特賣會,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評比,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部落客 推薦














老狐狸商法 1



情緒行銷

博客來

推銷妙方(一)



推銷妙方(二)



顧客忠誠經營︰超越CS的服務行銷管理



科特勒:新世紀行銷宣言



21世紀服務營銷智慧



做個令人難忘的行銷高手:談口碑建立



做新世紀的行銷贏家



業務傳奇





博客來網路書店











佛七講話(2)如何念佛



博客來,博客來網路書店,博客來網路書局,博客來書店,博客來網路書店歡迎您

5311E4DFF82DAA79
arrow
arrow

    cgzp2zh13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